前天我在一家书店待了五个多小时,脚踩在干净的木地板上,一会坐在地上,一会坐在店中形状各异的椅子上,翻看了几本书,内心特别安宁,这一周的烦躁似乎都被短暂忘记了。在疲惫的工作中沉浸太久,这次不想再复述那些痛苦和焦虑,想聊一聊让人感觉到还活着的时候。
近几年,都市中的年轻人要么投身大自然,要么在各式展览、艺术活动中流连。也许是因为我们想去看看真实的世界,或者彻底进入虚无的空间。对于人造的、随时可能崩塌的东西不再感兴趣。
去年我和朋友去看了乔治·莫兰迪的展览,他的作品是大家熟悉的莫兰迪配色,展出作品不多,但这个美术馆的布置和打光很美,参观起来非常舒服。也许是因为色彩冷淡,也许因为莫兰迪的作品很多都是静物,即使作画的是建筑,也是安静的,没有一丝风吹过。看完这个展,我们在回家的路上玩了小朋友喜欢的那种旋转木马,好像从静止进入了旋转的世界,吹到了人群中的风。
艰难地调动记忆回忆了莫兰迪展后,我决定还是先写写近期看的展好了。“不退的浪潮:阿尔丰斯·穆夏与现代世界”,穆夏的展在一个临近海边的展馆,多走两步就可以吹到海风。穆夏创作了大量的商业插画、海报,在巧克力、糖果、酒类等包装上也能看到他的手笔。他的作品色彩丰富、明艳抓眼,非常适应大众的审美,哪怕是到今天,也很难有人说出他的画不好看。他很喜欢系列画,以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日出日落等主题创作了多组画作。跟票价比起来,展出的作品还是少了,很快就逛完了。展览的最后有他作品的周边店,他的很多作品本身就是用于商业推广的,所以特别适合制作周边,冰箱贴、明信片、版画等都很好看,几乎每个进店的人都无法空手而归,欣赏美丽很快乐,但最后的购物似乎更让人兴奋一些。
徐悲鸿家喻户晓,但我对他的了解一开始就仅限于马。去看了他“美的造化”艺术展后,感觉这是一个非常灵动的艺术家,除了马他还画了很多的动物,他特别擅长捕捉动物的神态,在他的画作上每个动物都饱含着故事与生机,似乎下一秒就要从画里跳出来扑到你身上。他的书法也很有个人风格,与画作融为一体。
“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展”展出了甘肃麦积山的石窟艺术,主要的造像时间是公元300年到公元1200年间。面对佛像,不自觉地就有一些敬畏感,静静地站在佛像前,似乎能感知到遥远时空传递过来的力量。
来自庞贝古城的雕塑、壁画和陶器,跟石窟佛像的气质截然不同。可能因为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对于远方的物品我们有一些好奇和不解,庞贝古城的人们肯定想不到多年以后他们的日常用品会千里迢迢来到东方,被这么多双眼睛凝望。不过说不定,他们的灵魂也一起过来玩了呢。
从小就在教科书上看到圆明园的遗址照片,当我真的走到它们面前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很奇怪的。对石头来说,长成什么样,重要吗?石头,会想表达些什么吗?可能只有人类才这样无聊,干点什么都要赋予意义和思考,石头或许就只是石头而已。
“气象万千”是天空美术馆的开馆大展,展出了毕加索、梵高、马蒂斯、德加、莫迪利亚尼等许多鼎鼎大名的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大部分不是这些艺术家最有名的作品啦,但是近距离欣赏名作真迹,跟看电子画的感觉还是很不同的。许多画作带着原有的画框一起展出,材质、形状各异的画框也是不错的风景。
这就是我这两年看的印象比较深刻的展览了,像小学生写日记一样写写流水账,发现自己还是干了不少事情的。其实我没什么艺术细胞,艺术常识也没多少,上文纯属瞎说瞎讲。但我想,我有眼睛,每个人都有眼睛,我们都可以去看看美丽的事物。我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有人告诉我是为了体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过程,但我还是不太明白,体验和过程又是为了什么呢?可能我还活得不够长,再多活一些年,多看看美的人事物,多做乐意做的事情,多一些让人感觉到还活着的时候,先活着,也许哪一天就突然明白了吧,也可能哪一天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不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