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对我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地方,除了有某种我很喜欢的特质,或者代表某种我向往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它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和符号。——于鱼安
某某是一个地方,是一个我魂牵梦萦但未曾去过的地方。
最近这个地方是清迈。
原本我对泰国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不喜欢广东的气候,连带着对热带地方也不太喜欢。但是几个月前读了一篇文章,作者说大理和清迈很像,有那种很野生,生活成本较低的自由状态,我才开始留意清迈这座城市。
我凭着我在网络各处看到的清迈,开始拼拼凑凑。我与清迈素未谋面,但已经对它下了定义:随处可见的咖啡店、逛不完的市集、野生的自然处,物价便宜,人群多元。这几乎都是我喜欢的元素。
我和朋友开始计划着今年放长假的时候一起去清迈。在看机票、住宿、攻略的过程中,清迈在我的感官里也变得俞加清晰,我对清迈的情感也慢慢强烈。明明我还没真正去到清迈。
而今年的某某,除了清迈,还有京都。
京都成为我的某某,是在《自在京都》这本书里种下的根源。这是作者库索在三十多岁定居京都后所写,描写她一个独身女性在京都的日常。
以前我看到京都的街道,觉得它简直1:1还原我看的那些日本影视剧,是最符合我心中“日本”的地方。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京都拥有那么多的咖啡、三明治、寺庙,以及自然,尤其是作者与他人常常描述的鸭川。
当然,还有作者本人的状态。不用婚育,不用办公室打工,在喜欢的城市独居,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探索城市,探索自己。我和朋友说,如果我在三十多岁能拥有这样的日常,真的很幸福。
后来我又听了几期讲京都的播客,看了《在京都小住》这部电影。如此,京都变得越来越具体,也得到了我更加具体的喜爱。
我总是因为影像、文字的叙述喜欢上一座城市,随之寻找更多与之相关的内容,具体化这个地方的同时,也投放了自己的丰富想象和情感,不管是不是可以很快出发,前往此地。
三毛的加里纳群岛,莱农的那不勒斯,威廉和安娜的诺丁山,《老友记》的纽约,《单恋双城》的槟城,《春夜》的首尔,《从诗善开始》的夏威夷……这是我喜欢的与某处建立联系的方式,从完全陌生到情感上的熟悉。待往后我走上这个地方时,仿佛会有一种刚好的亲切,也可以安放我那些有所根据的期待和想象。
更何况有些地方对我来说不仅仅只是一个地方,除了有某种我很喜欢的特质,或者代表某种我向往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它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和符号。
拥有这样的远方,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
有些地方原本离我是很远的,但这一年我觉得,我与我想去的地方,中间的距离好像在一点点地缩小。我想,这大概源于我更加勇敢,清醒且目标清晰吧。
有一天晚上睡觉,我梦见我在京都的街头掉下了眼泪。那种眼泪是,哦我终于来到了这个地方,生出真的好不容易的难过与激动。我曾经想过,如果有一天我接近,或者我抵达了梦想很久的地方和事物,我该是怎样的心情。我想应该就是这种流下眼泪的心情。
前段时间,好朋友树桠送给我一张纽约的乐高明信片,她说“纽约对我们来说,是个很遥远的地方,但我们终将抵达。”是的,我们会一个个抵达,那些素未谋面的某某。
有被触动到,我们终会到达我们素未谋面的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