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个时代都要想办法安抚自己的心灵,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很难考虑到外延的东西。——迪西
这周没有特别想写的主题,都是一些很零碎的想法,时而跟家人朋友分享一下就罢了。所以也跟大家唠唠~
01我看到了28年前的杂志
最近在打工那里翻到了96年还有03年的杂志,里面的文字表述、图片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对名牌、金钱名利的野心和欲望。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文字大部分是不痛不痒,或是共情一下可怜的打工人,那些真正描写社会黑暗、苦难的部分我们很难再看到,那些大胆、露骨的描写也很少。所以,有一种强烈的穿越感和对比感,感叹原来二十年前可以是这样子的。
不过,我也很难从单纯的文字描述对时代进步还是退步下定论。因为当时很多关于女性的言论在如今看来是比较不能接受的。所以,我想,这二十几年来,关于女性的讨论应该还是有在进步的。不知道二三十年后,杂志中的文字描述是怎么样的?下一代回看我们,是怎么定义我们这一代的——丧一代?精神痛苦一代?不晓得。
02个体抵不过时代洪流
最近翻看梁永安老师的《阅读、游历和爱情》,书里提到这么多亿人同时处在这样一种精神痛苦的局面是没有例子可参考的,我们这一代人在很不容易地探索中。时代剧变解决了物质难题,但精神世界依旧是贫瘠的。过去几代人,只要努力勤奋好日子似乎就在眼前,现在年轻一代则有一种努力之后看不到未来的茫然。
所以我在想,期盼所处的大集体能支撑一下我们这一代——似乎很难。因为千百年来注重集体的观念,很容易使得个体微小的命运一旦嵌入“时代”“社会”这些宏大的说辞中,扑面而来的就是“贡献、勇敢、付出”这些正能量满满的词语。但其实,很多同龄人都还在水里扑腾,我们在这个时代都要想办法安抚自己的心灵,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很难考虑到外延的东西。所以面对宏大的叙事,内心依然是一种巨大的无力感。
03人的想法一直在流动
这周看了一些文章、听了一些播客,感觉自己的想法又有了一些变化。一直感觉生活中很多事情是符合经济学中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比如,刚接触到某一个新领域,整个人的打开面会特别广,会通过拼命地学习来吸收一些新的知识。然而,在同类内容接触多了之后,新知识带来的愉悦感就没有最初那么明显了。与此同时,更多对于同类内容的不同视角涌现出来之后,自己原来的想法又会发生一些变动。所以,人的想法是一直在流动的。这是好事。一旦想法固化了,人容易变得偏执,这是特别可怕的。所以,我时常告诫自己,包容这个世界的多样性。
最后,我发现,人的想法还是非常碎片化的,只有文字才能使之系统化。由一个小点扩展至一篇有主题的文章也是挺不容易的。这周姑且先把一些稀碎的东西写一写,后面有进一步挖掘再来细化主题,晚安大家。(写于北京时间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