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只用自己认为正确的、先进的观念去否定、贬低其他女性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狭隘和不公正。
周末去看《密语者》的点映,现场观众都是女性,这是我第一次体验全女观影,蛮特别的。《密语者》是一部讲述湖南江永女书的纪录片,围绕胡欣、何艳新、思慕三位女性与女书之间的故事展开。
先说一下个人的观影感受吧。由于迟到了,电影前面有十几分钟我们没有看到,不过后面通过看一些文章,基本补足了前面错过的部分,总体上不影响观感。虽然片中何艳新老人和胡欣的忘年交蛮令人感动,女书传承人在现实困境面前的挣扎也很能共情,但看完之后总觉得片子有点稀碎,很多我还想继续了解的部分没有接着讲述就跳到另一个场景了,有一点期望落空的感觉。再有就是影片对女书在女性之间的秘密连接作用还是刻画得有点薄了。
这可能是导演的叙事风格,或者是纪录片素材选取方面困难之类的,这个我们很难做判断,也不想进行抨击。因为电影作为一门艺术,本身就带有很浓厚的创作者主观色彩。有导演看到女书这个题材,并愿意以此为题拍摄影片,这本身的意义可能大于故事讲述、人物呈现等等专业的电影拍摄技巧本身。
影片结束后,点映方安排了现场交流。现场观众发言热情很高涨,前面发言的几位观众总体还是比较客观的。他们虽然点出了影片的一些不足,但总体上对这部片子还是比较包容和鼓励的。可是,后面几位发言的观众包括群内成员开始diss起影片呈现女主人公在婚姻爱情中挣扎的部分。这些观众觉得影片过度谈及女性婚姻爱情的纠结不是真正的女性主义,甚至觉得是非常落后且恶心人的部分,完全不值票价。我理解大家更愿意看到女书串联起女性之间情谊的叙事,但有人抨击电影是学生小组作业水平着实有些过了。
大家希望看到更女性主义表达,或许对象应该是定位女性主义的电影,而不应该从一部纪录片寻找答案。这部片子从来没有标榜自己是女性主义电影或女性主义纪录片。况且,纪录片、纪录电影核心部分就是纪实,再是影视化的拍摄技巧。我认为不是导演刻意去彰显女性对婚姻、爱情、家庭的纠结、苦楚。相反,我觉得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大部分女性现实生活中面临的真实困境。它们就是构成很多普通女性生活的一部分。
再者,不婚不育不恋本不是女性主义的真正意涵。上野千鹤子老师说过,女性主义者并非是不谈恋爱、不结婚,女性主义者同样可以选择走入婚姻。我不认为影片中女主人公对待爱情、婚姻的方式有多大问题,我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片中胡欣、思慕选择从事与女书相关的工作、胡欣祝福她的前夫、思慕选择用女书写情书给恋人……这些都是纪录电影想要呈现的真实面貌,也是这些女性当下或既往的选择。
是女性主义也好,不是女性主义也罢。如果我们只用自己认为正确的、先进的观念去否定、贬低其他女性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狭隘和不公正。而且,女性主义应该是包容的、体谅的,体谅其他女性的处境以及她们挣扎、痛苦的部分。不是每个女性都有觉醒的机会或意愿,步入婚姻与否、谈恋爱与否都是个体的选择。只要这些是他们的真实意愿,那我们尊重即可。人都是自渡,旁人其实没有必要做过多的价值判断。
B站有位up主说的一句话很喜欢——“凡人的一双眼,高不过时代也越不过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影片导演有局限性、片中主人公有局限性、观众的讨论也有局限性……如果影片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女性处境就有很大意义了,但如果大家只停留在对影片本身内容、拍摄手法的抨击,那走进影院意义也不大。同为女性,我们不应该去指责其他女性的“不先进性”,不应该去苛责他们的婚恋观,这不是她们的问题,不是这部纪录片的问题,也不是某一类性别的问题。
当天晚上回家,朋友转了一个小视频给我,一个黑人女性主义研究者在回答“为什么女权主义总被看作一个负面词汇?”的问题。这是她的回答——“这可能是因为女权主义长期与极端主义联系在一起,导致大家都认为女权主义者是讨厌男人、不刮毛的疯女人。那为什么大家不把“女权主义者”也叫做人道主义者或平等主义者呢(以避免刻板印象)?但其实真正的女权主义也是追求人道主义的,我们必须明确指出问题所在,问题就是女性被排除在外了,所以需要“女权主义”来准确表达其本质。”这段话对我很有启发,感觉又学习到了!
大家都需要时间,道阻且长,共勉!
但是身边有保持传统社会观念的女性,在她们跟我描述她的困境的时候,如果我用想解决问题的想法去聊天是完全不行的,我确实就只能说一些废话了,但是花时间说废话也挺消耗我的精力的